在疫情霸屏的3月初,一则关于全媒体运营师的消息居然在短时间内刷屏了。
3月3日,人社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16个新职业,全媒体运营师作为新职业之一引发了互联网从业者的热议。
根据人社部的职业定义,全媒体运营师是指“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渠道,采用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从事对信息进行加工、匹配、分发、传播、反馈等工作的人员”,同时还给出了全媒体运营师的五项主要任务。
全媒体运营师职业信息甫一出现,互联网上各种声音层出不穷。在微博上,“全媒体运营师”的主题超话已经有700多万的阅读量。
有的扬眉吐气,今后不要再叫“小编”了,要称呼“全媒体运营师”;
有的欣喜若狂,运营终于被正名了,今后可以名正言顺挣流量做标题党了;
有的担忧无比,以后是不是要持证上岗,是不是要花钱培训取得证书才能从事相关职业?
还有的困顿疑惑,什么是全媒体啊?全媒体就是新媒体吗?自媒体算全媒体吗?
究竟怎样看待全媒体运营师这一新职业?它是一种纯粹的技能师还是应该有更深刻的意涵?
全媒体运营师的出现是当前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全面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深入应用的产物,适逢其时,规范职业定义和任务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和职业教育培训,也有利于产业发展。
从人社部对新职业的名称及其定义看,全媒体运营师偏重于技能,短短50多字的职业描述涵盖了技术、渠道、数据、策划、编辑、传播、互动等。这就意味着将来从事新媒体工作,要了解互联网的新技术,掌握各类全媒体渠道,懂数据分析与算法,学会和用户互动沟通,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或者可以说,全媒体运营师更像个十项全能运动员。
但是,仅有技能就够了吗?或者说通过培训就能掌握这些技能吗?有了这些技能就能做出全媒体报道、挣到10万+吗?又或者说全媒体运营师的目标就是流量和涨粉吗?
无论是做自媒体微信订阅号、微博或第三方平台账号,还是运营直播、短视频,这些渠道、终端实质上都有与媒体一样的性质和作用,从业者不仅要掌握相关技能,更要有新媒体人的数字媒介素养、互联网人的思维和媒体人的责任担当。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网络生态和舆论环境,全媒体运营师要具备最基本的数字媒介素养,要能在多元化媒体和各种资讯面前,有必备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和生产能力。要学会分析媒介特质、信息特质、媒介生态、用户价值,要懂得如何选择媒介、科学合理地使用媒介,更重要的是要能明辨真伪、是非、良莠、善恶,避免成为谣言、留言的二次传声筒。
用户思维、连接思维、产品思维、平台思维等互联网的思维应该是全媒体运营师融汇到技能之中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用户思维,要摒弃“圈用户”“流量变现”的短期利益模式,变导流为引导,变涨粉为服务,掌握不同平台的运营规律及其用户的特点,寻找内容、渠道与用户贴近的结合点,学会运用新媒体的互动手段加强与用户的交流沟通,及时获得反馈来增强报道的针对性。一条信息,在全媒体平台上可以呈现各种纷繁的表现形式,但全媒体运营师不能仅仅将信息做出各种形式就完结,而必须是根据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差异化的内容。
知名学者喻国明认为,从社会全局角度看,媒介工作者、专业媒介最重要的角色扮演、价值功能,就是站在社会全局的角度为利益表达的评估、意见表达的平衡起到某种保驾护航的作用。全媒体运营师也可看作媒体人之一,不仅要恪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权威、新鲜等新闻价值规律,还需意识到新闻报道发布后的社会效果,承担相应的舆论导向责任,起到社会润滑剂的作用。